内容提示:工业是山西省国民经济的主体,煤炭、炼焦、冶金、电力、煤化工、装备制造、材料工业以及食品加工被公认为山西省的八大工业支柱产业,其中,煤炭、炼焦、冶金、电力被列为传统支柱产业,其余为新型支柱产业,它们对全省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客观分析这些产业的科技创新现状,有助于掌握全省目前的企业自主创新情况,有助于提高全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,促进经济以转型发展为主线,实施赶超战略、实现跨越发展。
截止2008年底,山西省规模以上支柱产业的工业企业4178家,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4.63%,其中传统四大支柱产业2448家,占54.47%。规模以上支柱产业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872亿元,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8.48%,其中传统四大支柱产业完成8194.6亿元,占81.75%。全省开展科技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2家,其中支柱产业企业397家,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科技活动企业数的89.82%。可见,八大支柱产业是山西省工业发展的绝对主力,其科技创新能力对全省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。
一、山西省支柱产业科技创新现状
(一)研发经费投入快速增长,传统支柱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是投入主力
1995年全省研发投入1.4亿元, 2001年首次突破10亿元达到10.8亿元,2005年上升到26.3亿元。之后,研发投入快速大幅增长,2006年达到36.3亿元,2007上升到49.3亿元,2008年更是跨上60亿元新台阶,达到62.6亿元,增幅和增速屡创新高。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48.32亿元,占全社会的比重为71.19%,其中支柱行业研发经费投入48.09亿元,占99.54%。
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,研发投入总量排前三位的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(15亿元)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(17.2亿元)和专用设备制造业(5.4亿元),三个行业研发投入占到总量的76.90%。可以说,传统支柱行业和装备制造行业是全省研发投入的主力军。
(二)科技资源丰富,煤炭业占据半壁江山
2008年,全省科技活动人员9.09万人,其中科学家工程师5.39万人;从事R&D人员3.59万人。全省每万人口中科技活动人员27人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(23人),且在中部6省中排名第1。分行业看,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煤炭采掘业、装备制造业、冶金行业以及煤化工等主要支柱行业。支柱产业科技活动人员8.06万人,占到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88.6%。其中,煤炭行业科技人员数量最多,占到60%以上。
2008年,全省企业办科技机构286个,有科技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5.7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.4个百分点,在中部6省中排名第3,仅落后安徽(8.4%)、湖南(5.8%)。全省科技机构活动经费23.5亿元,其中支柱产业相关行业的科技机构活动经费达22.7亿元,占全部经费的96.4%。
目前,全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7个,其中支柱行业拥有16个企业技术中心,占据绝对份额,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数量上已进入全国中上游水平。2008年,全省支柱行业的国家级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接近36亿元,超过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的一半;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,超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2/3。可以说,支柱行业是山西省企业自主创新的绝对主力。
(三)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整体偏低,但装备制造业相对较高
R&D经费投入强度是指R&D经费投入与主营业收入之比。国际上普遍认为,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1%以内的企业难以生存,达到2%则勉强维持,占5%以上才有竞争力。2008年,山西省R&D经费投入强度为0.48%,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.12个百分点。在中部省份中,排在第5位,仅高于河南(0.4%),湖北、湖南R&D经费投入强度最高,均为0.7%。全国有17个地区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。
分行业看,山西省R&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排前三位的全部是装备制造业,分别是仪器仪表及文化、办公用机械制造业(3.02%)、专用设备制造业(1.95%)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(1.62%)。具体各支柱行业R&D经费投入强度见图3。
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,山西省全部支柱产业相关的23个行业中,仪器仪表及文化、办公用机械制造业、饮料制造业、专用设备制造业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、橡胶制品业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6个行业,山西省R&D投入强度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.8%、0.8%、0.6%、0.5%、0.4%、0.2%;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、煤炭、焦化等3个行业R&D投入强度相同,分别为0.7%、0.4%、0.1%;其余14个行业,山西省R&D投入强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,其中,差距最大的3个行业为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制造业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、通用设备制造业。
(四)科技活动经费以企业自筹资金为主,传统支柱产业占较大份额
2008年,山西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162.71亿元,占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的2.64%,在全国排第15位,在中部六省中超过湖南和江西,排第4位。
从经费结构看,山西省企业自筹资金、金融机构贷款、政府资金比例为94.3:2.7:3.0,与全国平均水平 89.0:5.8:3.7相比,山西省企业自筹资金占绝对比例,金融机构贷款、政府投入资金等渠道相对薄弱。
分行业看,8大支柱产业中,电力、冶金、煤炭等3个行业科技活动经费中企业资金是绝对主力,均占到97%以上;利用金融机构资金较活跃的是焦化(31.1%)和食品工业(15.0%);利用政府资金较活跃的是装备制造业(11.3%)和新型材料业(7.6%)。
(五)装备制造业、煤化工等新型支柱产业创新活动活跃
专利申请量是通用的反映地区自主创新产出能力的重要指标。近年来,山西省专利申请一直呈大幅上涨势头。从2006年的突破2000件增长到2008年的5386件。2009年全省专利申请量继续攀升到6822件,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,排全国第19位。反映自主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申请2009年达2422件,占当年专利申请总量的35.5%。
从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角度分析,山西省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28.8%,其中支柱产业占到绝对多数。从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类型来看,装备制造业、煤化工、食品加工业、冶金等行业创新活动活跃,其中,装备制造业79.5%的企业,煤化工行业63.8%的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,远远高于全省24.6%、全国28.8%的平均水平。新型支柱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了前列。
二、山西省支柱产业企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
(一)企业创新自主研发比例偏低
企业的创新费用一般主要用来企业内部开展研发活动、外部开展研发活动、购买机器设备和软件及从外部获取相关技术四类活动。其中内部研发费用主要用来企业进行自主研发,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。现阶段,山西省支柱产业企业的创新主要依靠引入外部技术来实现,创新费用中用于技术引进的比例较高,进行自主研发的比例相对偏低。2006年山西省企业创新费用中,79.6%用来购买机器设备和软件,用于企业自主研发的仅占17.4%,同期全国这一比重分别为55.8%和32.4%。分行业看,黑色金属矿采选业、农副食品加工业、金属制品业等行业创新费用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和软件的比例为100%,食品制造业、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、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行业的企业自主研发投入比重最大,均在33%以上。装备制造业是山西省企业自主研发的主要阵地。
(二)企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,且二次开发的能力不强
除自主研发外,企业的技术获取途径还主要包括技术引进、消化吸收和购买国内技术。2008年,全省支柱产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、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分别占到全省经费的100%、97.5%。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于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为9.04亿元,用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2.02亿元,消化吸收费用支出与技术引进费用支出之比为0.22,低于全国0.26的平均水平。在中部6省中,山西省也是比例最低的,其他5省的比例分别为河南(1.45)、湖南(0.76)、湖北(0.38)、安徽(0.37)、江西(0.29)。这说明,一方面表明在外部技术获取途径上,山西省企业重视技术引进而忽视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,另一方面也说明山西省企业二次开发的能力不强。
从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看,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于购买国内技术经费的支出为3.2亿元,相当于技术引进费用支出的35.3%。这一方面说明山西省整体技术水平较低,企业难以从国内获得先进适用的技术,另一方面也说明技术市场欠发达,技术的流动性不强。
分行业看,技术引进费用支出超过亿元的行业分别为:煤炭开采和洗选业(8.25亿元),专用设备制造业(3.63亿元),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(2.56亿元)。购买国内技术费用支出超过亿元行业有2个:煤炭开采和洗选业(1.67亿元),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(1.0亿元)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煤炭开采和洗选业”是全省名副其实的“行业老大”,技术引进经费支出、消化吸收费用、购买国内技术经费3项指标分别占总额的91.2%、74.8%、52.1%。煤化工、装备制造业、新型材料等新型支柱产业技术水平亟待提高。
(三)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
新产品开发是一个地区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及水平的重要标志。2008年,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667.8亿元,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6.6%。其中,支柱产业相关行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661.7亿元,占全部新产品销售收入的99.1%。
2008年,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全国平均水平为11.3%,山西省(6.6%)远低于这个水平。中部6个省份中,只有河南(5.8%)略低于山西省,湖南、湖北、安徽均在10%以上。
分行业看,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6.6%的行业有12个,排在前五位的分别为:仪器仪表及文化、办公用机械制造业(38.4%)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(33.9%)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(31.2%)、专用设备制造业(26.6%)、饮料制造业(19.6%)。这些行业大多数属于山西省正在积极拓展的装备制造业。
三、提升科技对支柱产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的政策建议
(一)加大研发投入,用科技创新不断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,培育发展新的支柱产业
科技投入具有明显的“造血机能”。近年来,山西省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,增幅、增速屡创新高。但无论从总量还是投入强度来看,山西省距离目标还有很大差距。山西省在“十一五”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要达到预期1.2%的目标。2008年,山西省研发投入占GDP的0.86%,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.61%,距离“十一五”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。山西省需根据行业不同特点,结合现实条件,有区别的进行科技创新。在不放松对煤炭、焦化等传统产业科技投入的前提下,要加大对新兴支柱产业的研发投入,以科技推进煤化工产业规模化,装备制造业大型化,而且也要使钢铁、电力、化工、机械等与煤炭紧密关联的产业,均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产业发展优势。
(二)拓宽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渠道
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渠道比较狭窄,需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。如前文所述,在山西省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的来源构成中,企业资金占94.3%,金融机构贷款占2.7%,政府资金占3.0%。
企业自有资金是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的绝对主力,其他渠道来源的资金所占比例非常有限。除加大政府资金的扶持力度外,山西省应创造各种有利条件,通过政府给相对宽松的政策条件、银行逐步加大对高技术含量科技项目支持、大力发展企业上市和证券融资等途径,拓宽企业资金筹集渠道,激励其将更多资金用于科技开发。对有利于产业优化升级和关键技术、共性技术推广应用的装备制造业、新型材料工业等重点技术创新项目,在政策和生产要素上给予重点扶持。
(三)以企业为主体,推进产学研相结合,提高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
全省研发投入主要由企业、科研机构、高等院校和其它四大块构成。2008年全省研发投入为62.6亿元,构成比例分别为79.7:11.8:8.1:0.4,国家这一比例为73.3:17.6:8.5:0.7。从构成上看,山西省支撑企业创新的资源主要靠企业自身,利用和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方面力量不足。
调整全省科技计划支持方式,通过项目引导和适当的投入支持,在具有市场应用前景、山西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领域,建立以企业为核心,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机制。鼓励支持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开发中心,形成比较健全的技术开发体系,在主导产品的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上尽快形成自主开发能力。推动以企业为主、政府扶持、大学与科研院所参加的方式,加强校企合作,用学科链、专业链支撑创新链和产业链。广泛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,共同开展投标、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等工作,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。
总之,全省要以“创新”为驱动,努力增强科技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。一方面,抓好技术创新与改造,更新装备,引进或培养人才,促进产品升级换代,用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发挥科技的“支撑”作用。另一方面,提高自主创新的投入,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,用技术创新培植新的增长点以发挥科技的“引领”作用。
注: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《2009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》、《2009年山西科技统计年鉴》、《2009年山西科技年鉴》、《2007年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统计资料》等。
名词解释:
R&D (research and development),指在科学技术领域,为增加知识总量(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的总量),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,包括基础研究、应用研究、试验发展三类活动。可译为“研究与开发”、“研究与发展”或“研究与试验性发展”。
商会公众号:bjsxqysh 商会微信号:15313254191
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:粤ICP备16012591号-1来稿邮箱:bjjshang@163.com
站长统计技术支持:易和有容网络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