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《财经国家周刊》报道,在山西轻工第一国企汾酒集团身上,正在上演一出“民进”大戏。
1993年在沪市挂牌的中国白酒第一股“山西汾酒”,上市10余年不过募集资金数亿元。而此次,30余个煤老板,将携手为山西汾酒集团注资50亿元。
陡获巨资的汾酒集团,正在筹划“蓝图”——将汾酒的年产量增至15万吨,是现在产能的3倍。这一消息,将全国的白酒市场搅起阵阵波澜。
“酒缸荒”惊现
吕梁市中阳县的“下岗”煤老板白卫国,近日成了三晋名人。他每天都接到多家媒体的采访电话,这让性格沉默的他很不适应。
54岁的白卫国,刚刚牵头组建了 “中汾酒业投资有限公司”,准备投资50亿元,在著名的汾阳市杏花村,打造一个5平方公里的“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”。
白卫国的身后,是30多个当地煤焦领域的私企老板。这些“煤老板”们曾经拥有的煤矿,大都在资源整合中被关闭。
“煤老板出钱,汾酒集团出品牌技术、托管经营,50亿元再造三个汾酒集团。”山西汾阳一位官员告诉记者,这个酿酒项目“就是汾酒集团的原浆基地”。
该项目被列为吕梁市产业转型的“一哥”工程;今年6月10日,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来到杏花村,当场责成山西省发改委把该项目列为“全省重点”。
目前,该项目的各种审批手续已“基本落定”,只待剪彩动工。
因用传统工艺酿酒,仅储酒用的陶制大缸,就需要22万口。这种昔日用于农村储粮储水的大缸,受物美价廉的塑料制品挤压,门庭冷落已多年,却突然迎来卖方市场。在山西的洪洞、壶关等产地,积压的大缸被抢购一空,全山西的土产日杂店全部出现“缸荒”,不得不从外省紧急调运。
“黑”翻“白”
记者在吕梁采访时了解到,50亿元投资汾酒的大手笔,是当地政府引导投资的结果。
多年来汾阳市的主导产业就是“一黑一白”,黑是指煤焦,白就是白酒。但白酒的“龙头老大”汾酒集团是省直属企业,围绕在其附近的几十个地方小酒厂、小作坊则是各自为战。如何把辖区内“多小散乱”的白酒业整合做大,一直是汾阳市政府的心病。
2009年,山西迎来史上最猛烈的一轮煤炭资源整合,相当一部分民营资本退出煤炭行业,“阻击数千亿的退出资金外流”,成为山西各级政府的新难题。
2009年9月,吕梁市纪检委对 “贫富分化引起的村矿矛盾”进行专题调研,一场宏大的“劝富济贫”活动开始推行。
这场活动被政府概括为“一企一事一业”,大意是吕梁市政府 “提倡资源型企业按税前利润的15%(后因税制调整降为12%)或吨煤利润捐出30元,投入一项社会公益事业(一事),或者创办一个有利于带动农民增收的非煤产业(一业)”。
白卫国等人投资50亿元进行酿酒,正是其中的“一业”。
汾酒“危”与“机”
50亿元煤改退出资金突入汾酒集团,对汾酒又意味着什么?
汾酒集团负责对接此事的一负责人说,汾酒非常希望借此东风,快速提高产业集中度。
“汾酒这几年发展缓慢,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。”吕梁市副市长张中生认为,汾酒集团每年投资平均不足1亿元,而五粮液每年能投入50亿元左右。
回望上世纪80年代,汾酒集团却完全没有此时的尴尬:1987年,当时还叫“汾酒厂”的汾酒集团利税为8830万元,而五粮液和茅台不过2208和1391万元。
2009年,全国白酒产量近707万吨,增速为24%;全国市场一片红火,但2000亿元的市场却由2万家白酒企业分享,竞争惨烈。
在去年12月,汾酒集团成立了项目筹备组,准备建设两万吨的竹叶青生产基地。
“汾酒这么大品牌,一年才30多个亿,根本不行”。2009年12月8日的“汾酒发展战略研讨会”上,山西省国资委主任张崇慧说。
重启“全国化”
在山西官员看来,汾酒想重回“汾老大”宝座,没有外力相助,几乎是奢望。巨额煤改退出资金转投酒业,给了汾酒集团一个机会。
“汾酒可以腾出更多的资金去做好营销”,吕梁市官员普遍认为这场合作会“双赢”。
也有业内人士提出不同看法,“这么多汾酒卖给谁?能卖得动吗?”
汾酒内部人士透露,汾酒集团是老牌国企,“体制与现代商业竞争格格不入,这才是汾酒最大的问题”。
汾酒集团董事长李秋喜前一段时间曾公开表示,汾酒已定下了“百年金奖、百亿汾酒”的中期发展目标,即到2015年“汾酒荣获巴拿马金奖100周年”之际,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。
从30亿元到100亿元,对已把省内市场精耕到极点的汾酒而言,只能重启“全国化”。攻打省外市场,必会遭遇地方品牌“阻击战”。面对注资50亿元的天赐良机,汾酒能否趁势而上、跨越发展,还未可知。
对煤老板而言,并不担心。投资此项目的汾阳煤焦老板石定基等人均说:“白酒,不怕积压—— 10年陈酿变成30年陈酿,只会更值钱。” 李廷祯
来源:山西商报
商会公众号:bjsxqysh 商会微信号:15313254191
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:粤ICP备16012591号-1来稿邮箱:bjjshang@163.com
站长统计技术支持:易和有容网络中心